序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中国文化的传承与中国文字卓越的记录功能息息相关。甲骨、青铜器和石刻以其坚硬的材质,成为文字的重要载体,历经千百年而不朽。商周时期青铜器制作精美,广泛用于礼仪、战争、生产、生活等多种场合,成为早期中国文明的代表。在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是研究殷商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资料。先秦时期前人已有石上刻字的做法,东汉时期碑制成熟,南北朝时期墓志形制定型,加之已有之摩崖,石刻类型多样,使用广泛,盛行达两千年之久,一跃成为几乎可与纸张并列的主要文字载体。

        碑帖是碑和帖的合称。“碑”泛指古代石刻文字,“帖”则指将古代名人墨迹摹刻上石或木上的书法典范,它们的纸本复制品被称作拓片或拓本。拓片借助中国独有的椎拓技艺,以轻盈之纸张,简明之黑白对比,展现了甲骨、青铜器、砖瓦、碑志等古代文物的风韵,加之印章和题跋,形成一种全新的艺术珍品。碑帖拓片蕴含着丰富的价值,为古代历史学、文学、文字学、书法绘画艺术研究,提供了大量宝贵资料,可与历代典籍相互补正。

        南京大学珍藏有两万余件中国历代碑帖拓片,大多为金陵大学(南京大学前身之一)的旧藏,也有一定数量的拓片是由在南京大学任教的胡小石、欧阳翥、陈钟凡等著名教授捐赠。这些拓片很多是整纸拓本,以历代知名的石刻拓本为主,比较集中的主题有北朝隋唐墓志、龙门石窟造像题记、唐开成石经、四川地区历代石刻等等。

        金陵大学的藏拓,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金陵大学创始人福开森(John C. Ferguson)的捐赠,虽然数量不多,但是质量极高,这些藏品与近代中国学术史、文化史更是息息相关。如名闻海内外的《大观帖》卷六,是王羲之书法摹本,原为清代金石学大家翁方纲旧藏,宋拓孤本,弥足珍贵;还有晚清著名收藏家端方赠予福开森的一批拓片,题跋俱在,殊为难得。另一个来源是金陵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的收藏,主要得自抗战期间在四川等地的系统椎拓,如时任金陵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著名金石学家商承祚等人在四川乐山麻浩一号汉墓椎拓了系列摩崖画像,并对四川地区崖墓进行了大面积调查,折射出国难深重的岁月里,南大人保存中国文化遗产的努力和不屈。

        为了庆祝南京大学苏州校区正式启用,欣逢南京大学苏州校区2023产业科技创新大会召开之际,博物馆专门遴选了四十余件珍贵碑帖拓片,举办特展。尤其是宋拓《大观帖》(卷六)的展出,是这件传承近千年、历经多家递藏、在中国书法艺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国宝级文物首次在苏州公开展出,意义非凡!其它展品无论在学术史还是艺术史上,都具有很高的价值。为了体现苏州的地域文化特色,我们还将展出三件苏州地区著名的宋代碑刻拓片。

        南京大学在一百二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中,积累了一大批具有自身文化特色、学科特色的宝贵文物。这些文物是南京大学独一无二的文化资产,是全体南大人的历史记忆,体现了南大人对民族文化的坚守与传承。我们希望通过举办此次特展,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做出南大人的贡献。

南京大学博物馆
二〇二三年九月

金石辉映

        金石学是极具中国传统和元素的学科,以青铜器和石刻特别是所附铭刻文字为主要研究对象,也逐渐延申并拓展到甲骨、竹木、陶瓷等各类材质的器物,其实质为古器物学,是中国考古学的前身之一。金石学自宋代成熟以来,名家、流派以及著述众多。迄至清末民初,金石器物以及拓片更是为许多文人、学者所研究和达官贵人所收藏与追捧,形成所谓新的金石学的繁荣期。
        金言石语,瀚墨流芳,此单元展出的金石拓本,涉及青铜器、石刻造像、瓦当、善业泥以及埃及石刻、苏州《天文图》碑等各种类别,是南大藏拓中的精华部分。尤其值得一说的是,多数拓片为晚清名臣兼金石学家端方赠与美国教育家兼中国古物收藏家福开森(John C. Ferguson),又经福开森捐赠金陵大学,1952年金陵大学并入南京大学后,一直由南京大学宝藏至今。

https://museum.nju.edu.cn/nj/items/?exhibition=btjhzsz&type=content&itemid=1
陶斋吉金拓本
28.5×17
https://museum.nju.edu.cn/nj/items/?exhibition=btjhzsz&type=content&itemid=2
观斋印存
23.5×14
https://museum.nju.edu.cn/nj/items/?exhibition=btjhzsz&type=content&itemid=3
青铜兽面纹柱足鼎全形拓
66×41
https://museum.nju.edu.cn/nj/items/?exhibition=btjhzsz&type=content&itemid=4
大克鼎全形拓
172×85
西周孝王(公元前10世纪末)
https://museum.nju.edu.cn/nj/items/?exhibition=btjhzsz&type=content&itemid=5
大盂鼎全形拓
198×91
西周康王(公元前10世纪末)
https://museum.nju.edu.cn/nj/items/?exhibition=btjhzsz&type=content&itemid=6
汉瓦当拓片
113×37.5
https://museum.nju.edu.cn/nj/items/?exhibition=btjhzsz&type=content&itemid=7
善业泥拓片
110×34.5
https://museum.nju.edu.cn/nj/items/?exhibition=btjhzsz&type=content&itemid=8
埃及石刻拓片
119×46.5
https://museum.nju.edu.cn/nj/items/?exhibition=btjhzsz&type=content&itemid=9
平江图碑
241×140
南宋绍定二年(1229)
https://museum.nju.edu.cn/nj/items/?exhibition=btjhzsz&type=content&itemid=10
天文图碑
184×99
南宋淳祐七年(1247)
https://museum.nju.edu.cn/nj/items/?exhibition=btjhzsz&type=content&itemid=11
地理图碑
186×99
南宋淳祐七年(1247)
法书经典

        中国历代名碑石刻蕴含极高的书法价值,甚至不乏惊世书法经典。
        历代的名碑,以汉碑和唐碑最为集中,汉碑以隶书胜(汉碑多不署书家名),唐碑以楷书胜,所以碑刻部分主要涵盖东汉隶书碑刻和唐代楷书碑刻。选取东汉名碑《景君碑》、《史晨碑》、《曹全碑》、《张迁碑》等。选取唐代名家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唐太宗《晋祠碑》等。
        摩崖石刻以天然的山体、崖壁为载体,就其山而凿之,尤其是知名的摩崖石刻大多集中在山水佳境处,既展现湖光山色里的翰墨风景,同时也铸就并升华了风光名胜的人文风采和文化价值,如陕西汉中之石门、山东泰安之泰山、江苏镇江之焦山、湖南祁阳之浯溪、永州之朝阳岩、广西桂林之七星岩、福建南安之九日山等,精进不止,蔚为大观。“山水从金石中见,金石自山水中来”,因石门最为世人瞩目,故选取并称“汉三颂”之陕西汉中《石门颂》、石门之《石门铭》等。

https://museum.nju.edu.cn/nj/items/?exhibition=btjhzsz&type=content&itemid=12
石鼓文拓片
56×63
https://museum.nju.edu.cn/nj/items/?exhibition=btjhzsz&type=content&itemid=13
琅琊台刻石
75×63
秦二世元年(前209)
https://museum.nju.edu.cn/nj/items/?exhibition=btjhzsz&type=content&itemid=14
北宋摹刻秦峄山碑
碑阳146×77,碑阴146×72
宋太宗淳化四年(993)
https://museum.nju.edu.cn/nj/items/?exhibition=btjhzsz&type=content&itemid=15
景君碑
碑阳156×73,碑阴144×75
东汉汉安二年(144)
https://museum.nju.edu.cn/nj/items/?exhibition=btjhzsz&type=content&itemid=16
石门颂摩崖
203×183
东汉建和二年(148)
https://museum.nju.edu.cn/nj/items/?exhibition=btjhzsz&type=content&itemid=17
史晨碑
碑阳162×79,碑阴165×73
碑阳:东汉建宁二年(169) 碑阴:东汉建宁元年(168)
https://museum.nju.edu.cn/nj/items/?exhibition=btjhzsz&type=content&itemid=18
曹全碑
175×72
东汉中平二年 (185)
https://museum.nju.edu.cn/nj/items/?exhibition=btjhzsz&type=content&itemid=19
张迁碑
碑阳225×93,碑阴156×94
东汉中平三年(186)
https://museum.nju.edu.cn/nj/items/?exhibition=btjhzsz&type=content&itemid=20
爨宝子碑
160×60
东晋义熙元年(405)
https://museum.nju.edu.cn/nj/items/?exhibition=btjhzsz&type=content&itemid=21
爨龙颜碑
240×134
南朝宋大明二年(458)
https://museum.nju.edu.cn/nj/items/?exhibition=btjhzsz&type=content&itemid=22
石门铭摩崖
207×151
北魏永平二年(509)
https://museum.nju.edu.cn/nj/items/?exhibition=btjhzsz&type=content&itemid=23
龙藏寺碑
碑阳206×89.5,碑阴114×88.5
隋开皇六年(586)
https://museum.nju.edu.cn/nj/items/?exhibition=btjhzsz&type=content&itemid=24
九成宫醴泉铭碑
165×84
唐贞观六年(632)
https://museum.nju.edu.cn/nj/items/?exhibition=btjhzsz&type=content&itemid=25
晋祠铭
189×118
唐贞观二十一年(647)
https://museum.nju.edu.cn/nj/items/?exhibition=btjhzsz&type=content&itemid=26
不空禅师碑拓本
32×17
唐德宗建中二年(781)
https://museum.nju.edu.cn/nj/items/?exhibition=btjhzsz&type=content&itemid=27
万安渡石桥记碑
260×123
宋嘉佑四年(1059)
https://museum.nju.edu.cn/nj/items/?exhibition=btjhzsz&type=content&itemid=28
西山题记摩崖
100×236
北宋建中靖国元年(1101)
https://museum.nju.edu.cn/nj/items/?exhibition=btjhzsz&type=content&itemid=29
《大观帖》卷六
30.5×16
北宋大观三年(1109)
南京碑铭

        南京地处长江下游南岸,交通便利,先有吴、东晋、宋、齐、梁、陈六朝定都于此,隋唐时期虽受压制但亦有所发展,此后的南唐亦定都于此,南宋初年为行都,元代为江南行台治所,明初定都南京达五十年,迁都北京后仍为南都,清代为江宁将军、两江总督府驻地,中华民国也在此建都。总之,南京在中国历史上可谓南方地区最为重要的政治、文化中心。因此,六朝以来,南京碑刻众多。只是历代的破坏和自然损毁,时至今日,地表之上幸存刻石已为数不多。
        南京大学博物馆收藏的南京地区石刻拓片大约有200种以上。其中比较系统的有三大类,一、南京(以及邻近的句容、丹阳二地)的六朝陵墓神道石刻,主要是神道碑和神道石柱两种石刻的拓片;二、南朝唐宋以来南京栖霞寺的题名题字摩崖、造像题记和少量的碑石拓片;三、明、清、民国时期江南贡院的碑石拓片。
        南京大学博物馆收藏的南京地区石刻拓片大约有200种以上。其中比较系统的有三大类,一、南京(以及邻近的句容、丹阳二地)的六朝陵墓神道石刻,主要是神道碑和神道石柱两种石刻的拓片;二、南朝唐宋以来南京栖霞寺的题名题字摩崖、造像题记和少量的碑石拓片;三、明、清、民国时期江南贡院的碑石拓片。

https://museum.nju.edu.cn/nj/items/?exhibition=btjhzsz&type=content&itemid=30
校官碑
133×74
东汉光和四年(181)
https://museum.nju.edu.cn/nj/items/?exhibition=btjhzsz&type=content&itemid=31
天发神谶碑
178×231
三国吴天玺元年(276)
https://museum.nju.edu.cn/nj/items/?exhibition=btjhzsz&type=content&itemid=32
粱吴平忠侯萧景神道西柱额
65×94.5
梁普通四年(523)
https://museum.nju.edu.cn/nj/items/?exhibition=btjhzsz&type=content&itemid=33
明征君碑
碑阳265×120,碑阴235×110
唐上元三年(676)
https://museum.nju.edu.cn/nj/items/?exhibition=btjhzsz&type=content&itemid=34
徐铉徐锴题名
63×62
南唐
https://museum.nju.edu.cn/nj/items/?exhibition=btjhzsz&type=content&itemid=35
重建建康府教授西厅记残碑
76×59
南宋嘉定十六年(1223)
https://museum.nju.edu.cn/nj/items/?exhibition=btjhzsz&type=content&itemid=36
应天府新建贡院记碑
183×88
明天顺元年(1457)
https://museum.nju.edu.cn/nj/items/?exhibition=btjhzsz&type=content&itemid=37
江宁府学记碑
263×105
清同治十二年(1873)
https://museum.nju.edu.cn/nj/items/?exhibition=btjhzsz&type=content&itemid=38
胡小石墓志并盖
各62.5×62.5
1962
策展团队


总策划
陈云松  索文斌  史梅

学术支持
程章灿  徐兴无  杨晓春  卢康华  刘重喜

展览题字
徐兴无

总执行
李文  周帅

内容撰写
李文  聂娜  马音宁  周帅

展品管理
李文  聂娜  马音宁  周帅

展品修复
贾庆国

展览事务
金畅  刘若琳  郑丽颖  魏美强  徐琳

宣传推广
陈腾  周骏雅

展陈设计
姚昊鹏

布展公司
南京上行下行艺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