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品目录重葬玄奘法师顶骨记刻石
纵33.5厘米 横53.5厘米
北宋天圣五年(公元1027)

玄奘(600—664)是我国唐代著名高僧,因其精通印度佛学中的《经藏》《律藏》和《论藏》,又称“唐三藏”。贞观三年(629),玄奘自长安出发,沿着丝绸之路赴天竺(今印度)取经求法,前后十七年,跋山涉水,历经磨难,锲而不舍,铸就震慑世人的西行壮举,其佛经译作对唐代佛教思想的发展也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玄奘法师圆寂后安葬于长安(今陕西西安)。
1942年底在位于南京中华门外原大报恩寺遗址附近的山坡上,发现了三藏塔塔址,发掘的石函两侧镌刻有宋、明时期铭文。石函内有一铜函,刻有“唐”“三藏”“师”等文字,铜函内有部分头骨,与石函、铜函上的铭文对照,认定为唐玄奘法师的顶骨舍利。1944年在南京的九华山顶建起一座仿唐五层方形砖塔,将玄奘法师顶骨舍利安葬于此。拓自宋代所刻铭文,记载了唐三藏法师塔毁于黄巢之乱,北宋端拱年间长干寺(天禧寺旧名)住持可政法师从长安钟南山紫阁寺将玄奘法师顶骨舍利请回金陵,北宋天圣五年(1027)在天禧寺东冈建三藏塔供奉玄奘法师顶骨舍利。拓自明代所刻铭文,记载明洪武十九年(1389)重修天禧寺时,黄福灯等人又将灵骨迁至“寺之南冈三塔之上”。源自同一石函两侧铭文拓片,重现玄奘法师顶骨请回金陵重葬的轨迹和脉络,承载着一段无声的历史记录,极其珍贵。
释文:
大唐三藏大便觉法师玄奘顶骨,早因黄巢发塔,今长干演化,大师可政于长安。传得于此葬之。天圣丁卯二月五日同缘弟子唐文遇,弟文德文庆,弟子丁洪審,弟子刘文进,弟子张霭。
钤印:陈留/县印
展品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