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品目录

梁安成康王萧秀神道东碑额/西碑额

纵46厘米  横62厘米
南朝·梁






        萧秀(475-518),字彦达,南兰陵中都里(今江苏丹阳东北)人。南梁宗室,梁太祖萧顺之第七子,梁武帝萧衍之弟。仕齐为太子舍人。天监元年(502),封安成郡王。天监六年(507),改为江州刺史。次年,迁荆州刺史,加都督。天监十三年(514),改为郢州刺史,加都督。天监十六年(517),再迁为镇北将军、雍州刺史。次年在赴任途中薨逝,年四十四。册赠侍中、司空,谥曰“康”。

         萧秀墓向朝南,墓已发掘,现存石刻3种8件,现位于南京市栖霞区甘家巷小学内。据宋人张敦颐《六朝史记编类》卷一三“梁安成王墓”条载,“墓在甘家巷,有石麒麟二,石柱一,及神道碑二,题云:“梁故散骑常侍司空安成康王之神道。《南史》称佐吏夏侯亶等表立碑志,王僧孺、陆倕、刘孝绰、裴子野各制其文,欲择而用之,咸称实录,遂四碑并建。今所存者二,其一已磨灭,其一字画犹可读,乃彭城刘孝绰文也。”此次所展为萧秀东碑额及碑阳、萧秀西碑额及碑阴、萧秀神道东西柱额等5件拓片。

         萧秀墓南向偏东40度,墓前神道石刻现存3种8件,东西对立。自南往北依次为: 第一对为二辟邪。东辟邪长3.58米、宽1.55米、高2.94米,较完整;西辟邪长3.28米、宽1.55米、高3米、座高0.10米,臀、背部微残。两辟邪均为雄兽,无角,体形硕壮,昂首吐舌,颈粗短,头有鬣,翼作三翎,顶及脊有凹道,通体长毛卷曲,足趾五爪。

         第二对石碑,现仅存龟趺2,残碑1。东龟趺高1.02米、宽1.43米、长3.54米;西龟趺高1米、长2.70米、宽1.49米。残碑倒埋地下,1957年整修石刻中发现,残约四分之一,断为三,部分文字剥蚀难辨。

         第三对石柱,东石柱仅存柱座,座高0.66米、长1.45米,四周雕有纹饰。西石柱柱身高3.86米、柱础高0.67米、通高4.62米,上覆盖已无存,盖上小石辟邪现存南京博物院,柱额上残存“故散”二字(见西柱额拓片),柱表作瓦楞纹,上部饰绳索纹和交龙纹,柱础裂为两半。

         第四对石碑,东碑身高4.15米、宽1.46米、厚0.31米、座高1.01米、长3.37米、通高5.16米,碑侧浮雕已漫漶不清,中部有裂缝,东碑额尚存“□□散□常侍司空安成康王□碑”等字(见东碑额拓片),东碑正反两面存字不多,且皆极漫漶(见东碑阳拓片)。西碑身高4.10米、宽1.44米、厚0.32米,座高1.02米、长3.07米、通高5.12米,碑身剥蚀严重,正面碑文难辨,碑阴尚有门生官吏1300余人的姓名依稀可辨,为研究南朝小楷的重要实物资料(见西碑阴拓片)。西碑额上书“梁故散骑常侍司空安成康王之□”等字(见西碑额拓片),碑顶饰双螭交互盘绕,额穿一孔,额面浮雕腾跃双螭,碑侧浮雕珍禽、瑞兽等图案。

释文:

东碑额:□□散□常侍司空安成康王□碑(正书顺读)
西碑额:梁故散骑常侍司空安成康王之□(正书顺读)
西碑阴:题故吏人名二十列,每列六十四人,可辨者有西曹修行徐□□、西曹吏秦□兴、西曹书佐□思仪、西曹从事□□茂昌、西曹功□□、□□掾高□□、小史宋慧、吏朱兴之等数百人
东碑阳:漫漶极严重,可辨者仅有“荫宠杀”等字
西柱额:故散(仅残存二字,反书顺读)


展品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