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品目录天发神谶碑
纵178厘米 横231厘米
三国吴天玺元年(公元276年)


胡宗师跋
纵75cm 横48cm
北宋元祐六年(公元1091年)

端方题记
纵62cm 横56cm
清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

天发神谶碑,内容是记孙吴末帝孙皓功德,原是为制造“天命永归大吴”的舆论,伪称天降神谶而刻,因刻于三国吴天玺元年(276),故又名《天玺纪功碑》。宋代以前,碑石已断裂为三段,故又俗称《三段碑》。原石位于江宁天禧寺门外,后几经迁徙,置于上江两县学宫(今夫子庙)尊经阁。清嘉庆十年(1805)三月,原石毁于大火,现仅有拓本传世。
此碑书法非篆非隶,笔势雄伟劲健,下笔多呈方棱,收笔多作尖形。结体上紧下松,字形修长,被康有为誉之为“篆隶之极”。该碑在书法史上地位极其特殊,是研究东吴石刻文字的重要资料。
此碑最早见于北宋黄伯思《东观余论》及《法帖刊误》两书著录。据故宫博物院所藏宋拓本,此碑上段21行,行5字;中段17行,行7字;下段10行,行1-3字不等。原石上段有宋元祐六年(1091年)胡宗师跋,宋崇宁元年(1102年)石豫刻跋,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耿定向跋,清翁方纲又在石下段刻“北平翁方纲来观”七字。
此次所展天发神谶碑拓片,为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两江总督端方命桐城知县姚景绶覆刻的碑石。因底本是端方自藏明拓本,只有胡宗师跋及端方覆刻题记,无石、耿两跋。此石现藏于南京总统府,已被嵌入煦园龙墙之内。
释文:
碑文:
丄天帝言,天□□□□□□□□□□□┘丅,步亐日月(下阙)┘帝曰大吴,一□万方。甲午丙日,□□□□┘才仁中乎予□人元,示于山川。□□□□,┘天发神谶文。┘
天玺元年,桼月己酉朔,十四日壬□,□□┘武中郎将、丹阳□□卢□□□□□□□┘然发刻广省□,乃是天谶,广多□未解,解┘者十二字。以桼月廿三日遣□□解文字。┘令史建忠中郎将会稽陈治□□□解十┘三字。治复有□未解,以八月一日,┘诏遣中书郎、行大将军、裨将军、关内侯,九江┘费宇行视。更得□二字,合五十桼字,宇与┘西部校尉姜□关络典校,皋仪备□梅胤、┘章咸、李楷、贺□、吴宠,建业丞许□,尉番约┘等十二人吏从竝共观视。〔12〕深甄历数,永归┘大吴。上天宣命,昭□太平。文字炳朗,天然在诸┘石上。故就文□□□刊铭,敷垂亿载。┘兰台东观令□□□□□□□吴郡□□,┘巧工九江朱□□□□□□□,江东□□┘功,东海夏侯(下阙)┘
胡宗师跋:
予因游府南天禧寺寺门之外,┘有石三段半埋于土,窃疑以为┘天玺元年岩山纪吴功德段石冈之碣,因观之,果耳。人多传┘皇象书,稽之,实八百十有五年,字┘虽损缺,而犹有完者。寺僧不善┘护持,岁月之久,风雨所暴,必之┘泯灭。因辇至漕台后圃筹思亭,┘时辛未元祐六年三月二十六┘日。转运副使左朝请郎胡宗师。
端方题记:
吴天发神谶碑,旧在江宁县学尊经阁,嘉庆十┘年乙丑,校官毛藻命匠刷印王氏《玉海》不慎于┘火,并石烬焉。阮文达公曾摹刻两本,分置扬州、┘杭州两府学,而江宁顾阙如也。岁丙午,余奉┘命再都两江,即思补刻,以未得良工而止。丁未┘冬,桐城张祖翼来金陵,为余言其门人同里姚┘京受善刻石,因属为摹泐,凡六阅月而蒇事,度┘之督署西园。二千年古物顿复旧观,雪夜评碑┘,与原石不啻。虎贲中郎之似,文达有知,当掀髯┘许为知己。┘宣统建元,岁次己酉月正元日,浭阳端方题记。
展品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