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品目录明重刻岣嵝碑并释文题跋碑
各纵165厘米 横162.5厘米
明万历三十二年(公元1609年)



岣嵝碑在湖南衡山,因衡山又称岣嵝山得名,早佚,相传为夏禹所制,所以又称“禹碑”。
衡山自古有所谓“禹碑”的传说,被历代文人学者关注,唐代大文豪韩愈还曾前往寻访留下诗作,但始终无人见过。到南宋嘉定五年(1212)何致游衡山,见摩崖石刻,奇古异常,认为即是传说中的禹碑,当即临拓全文,后又摹刻于岳麓山。此刻数百年间渐渐被泥土湮没。到明嘉靖甲午(1534),岳麓山上的这通禹碑,被长沙太守潘镒发现,学者杨慎盛加赞美,即著名于世,自此前往岳麓山拓传者无数,多地有摹刻的禹碑问世。
碑文共77字,9行,笔画复杂,由于文字奇特,历代释读版本众多,大多认为是记录大禹治水的内容。后世有疑是杨慎伪造,鲁迅在《门外文谈》则说岣嵝碑是“道士们假造的”,第六版《辞海》注释其“为后人附会”。
此次展出的拓片,原石位于栖霞山天开岩,是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时任吏部左侍郎杨时乔以岳麓山石刻为本摹刻。杨时乔并做长篇考证释文题跋于碑上。原石现已不存。
展品目录